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成立於1922年
振發帽蓆行創辦人為家族祖父-張水連先生,祖父於國小畢業後就到苑裡鎮的帽蓆商行當學徒,當時的台灣為日治時期,日本人穿著和服配草鞋,因藺草編織的草鞋有防濕疹、防腳臭的特色,穿起來較柔軟舒適,因此藺草編製製品非常暢銷。
藺草是苑裡大街小巷人人共有的記憶。它曾經支持了無數的家庭經濟,也增添了當地女性的價值與驕傲;驕傲的背後,卻也記載了苑裡人無數的辛酸血淚,如果你向在地人問起藺草,肯定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追溯藺草工藝起源,約在雍正五年(西元1727年),當時有兩位道卡斯族婦女發現大安溪下游的野生藺草,嘗試將其編織成草蓆,作為平常席地而坐的墊子。到了乾隆三十年,更有婦女編織出更細緻的生活用品,爾後漢人發現了藺草有很好的吸濕性與透氣性,紛紛向當地婦女學習,於是藺編的技術漸漸地傳入大甲街、苑裡庄等漢人居住的村落。
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人很喜歡藺編的製品,於是委託當地的婦女-洪鳶將藺草編織成西方呢帽的造型,外銷到日本及其他國家,當時外銷草帽曾達1,600多萬頂,占當年度台灣外銷出口量的第三名,堪稱台灣地方產業的奇蹟,僅次於出口大宗糖和米呢!除了草帽之外,還有茄芰仔(茶貨打袋)、手褲(手套)、蒲團(坐墊)、煙盒等,當時的藺編製品更象徵一種身份地位,一般人可是消費不起的,此外,此時的藺編製品不再僅止於過去簡單的技巧,更逐漸加入編花巧思,演變成富貴階級之間的送禮的上上品。